离婚这件事也不单是皇室施加了压力,谢安必有推手。
《思恋帖》是问其近况,痛陈心迹,“思恋,无往不至。省告,对之悲!未知何日复得奉见。何以喻此心!惟愿尽珍重理。迟此信反,复知动静。”
魏晋名士自然风,王献之这样的
级贵公
,自负才气,孤
不群,从他待家中其余
妹的态度来看,还是个相当会和女
相
的人。
谢安对王献之来说亦师亦父,娶不娶新安公主,在皇权和父权的压力,恐怕实在不是他能左右的。
能确定是寄给郗茂的有三帖,《奉对帖》、《思恋帖》、《姊
缠绵帖》。
*民国篇作者尽力周末更,不行就再周了。最近挤不
时间写,非常抱歉。总之谢谢大家看这些故事。
十五六岁的王献之,琅琊王氏最优秀的弟,
迈不羁。这般
傲率真的人,请求王羲之写婚书,替他求娶表
的时候,应当是真心愿意相守一生的。
王献之这家伙活该,值得被骂。王谢两家也不过鼎盛数十年,此后一切匆匆散去。
王献之和郗茂的故事,不如陆游唐婉有名,一方面是因为后世文人对王献之为人多有轻蔑,不以为
谈。另一方面,更多的还是因为留
的是书信,而不是天然
有传播
的诗词。
那时想必十分幸福。
————————————————————————————————————
新安公主大概也不会快乐,就算不这个男人对前妻的想法,他宁愿为后纳的侍妾写诗,在给友人的信中担忧小妾的
,也不曾给她留
一个字。
《相迎帖》有一说是写给旧友,另一说是意图迎回郗茂而不得所写,皆无定论。
《奉对帖》是他留不多的行草,一笔书完成度极
,也最为有名。 “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
。常苦不尽
类之畅,方
与姊极当年之足,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
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唯当绝气耳。”
王羲之八个女,都是郗璿所生。他还在世时,书法中也提到过“官
妇”,“官
小女”,可知王献之与郗
茂,是在男方十五六岁之时就已成婚,并生有一女。
《姊缠绵帖》是匆匆写就的便条,云,“姊
缠绵,
事殊当不可。献之方当长愁耳。”
谢安非常鸳鸯谱,时常看不顺
了又拆。王家
侄和谢家联谊的他拆了几对,包括自己女儿。王献之迎娶公主后多次升迁,也有谢安举荐助力。
写成这样是不错但应该换换风格了。亲爹是王羲之还讲这个,确实能把一众士大夫气死,不骂不行。
写得很深,但懒得翻译,各位随便看看就好。不过看到有些地方错误地把“
类之畅”看成“
额之畅”,想说一
类是正确的,意思是各种事
,
额就只是碰额
……
————————————————————————————————————
这或许是最痛的。
除去以上能确定的三帖,另有《余杭帖》、《相迎帖》,也有说是收信人同是郗茂。
王献之书帖
《余杭帖》更像是写给他在余杭居住的长王孟姜,但《余杭帖》与《思恋帖》多有相像,未尝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