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也可以这么说吧。”
“我不觉得。”她觉得妈妈也并非是“父亲”的转版,如果说父亲的
教是“你不应该怎样
”,母亲的
教会是“如果你这么
,那你就能够获得什么,以及如果你没有这么
,那你失去的一切都要由你自己负责”。
但她不喜妈妈的地方也有,没错,一个冷静、独立、可靠的人,有时候是冷酷。六岁时,她想学钢琴,当时她刚上小学,学校门
的那条街上有个琴行,每次路过都传
优
的乐声。《致
丽丝》。她被那
妙的旋律
引住了。旋律的本质是数字差,以一定规律排列的音符能够传递
,就像将像素
排列成图像,存
盘,然后在电视上播放。看不见摸不着的
,看得见听得着的
。
所以她格外努力,努力了就有奖励。
“但是,”朋友了
烟,在大
上的笔记中画素描,画的可能是她们对面的街景,“‘父亲是专制的
王,母亲是好意的傻
’,没有了父亲的母亲,会变成父权的
转代言人吗?”
即便后来她不住在妈妈的房里了,被监视的
觉也没有减轻,以及保持完
的
烈愿望,确认是否行驶在正确轨
上的恐慌。“超我凌驾一切的表现。”她每隔一段时间,就和那个朋友聊天,聊着聊着开始转向自我剖析,“大他者的凝视。”
然后呢?妈妈总是对的,她很难兼顾好学习和两个兴趣班,同时在三方面拿优秀的结果。她用自己当实验品,证实了这一
。所以她放弃了钢琴,之后也更听话了一
,妈妈给的每个建议都照
,每次批评都反思。(“你的那个朋友,品行是不是不太好?”所以她清除掉一些朋友;“才96分,你可以更好的。”“怎么145呢,是不是松懈了?”所以她彻夜学习。“如果更外向一
,多微笑,才好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她多微笑。)
迈成年生活后回
看,这些建议确实令她获得了成功的人生。
她的脑海中浮现闲暇时,妈妈总在着扫除的背影,那最接近“寻常母亲”的一面。“
人要保持
净整洁。”这几乎是妈妈会说
的唯一的教条。“把不需要的东西扔掉,把难看的,乱七八糟的收拾好。”就像她们的生活一直在被某个东西监视。小时候,她认为是那尊观音像,那红
的蜡烛与深夜的火光,看起来并不慈祥,会引起她的恐惧,让她想要臣服。
妹妹六岁时,她们搬家了,搬去了一个更大的房,妈妈的生意风生
起。
“那绝对是一种服从测试。”很多年后,她的好友在互诉衷
时告诉她,“还有阿姨的洁癖导致你也很洁癖,哦不对,都有
迫症了我说真的。”
“说人话吧,”那个朋友抗议
,“因为你害怕自己变得不完
,变成了需要清扫的垃圾,也被母亲扫掉。”
她仍然持,说自己就是想试试。“你也告诉我,只要足够努力,就没什么
不到的。”
妈妈看着她:“好,你要试试,那你就要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卷,我们什么都要
到最好,好吗?”
“可是我不喜弹钢琴!”
妹妹七岁那年,家里客厅空着的分多了一台三角钢琴,一个
着窄框
镜,看起来不友善的女老师会在每个傍晚过来,教妹妹弹钢琴。《致
丽丝》,到《野蜂飞舞》。妹妹常常边练边哭,手被教鞭
得通红,来找她要安
(因为去妈妈那里不会得到安
)。她就对着妹妹的手
气,想起偶尔听见老师和妈妈的谈话:“她很有天赋。”所以她说:“青青,只要足够努力,就没什么
不到的。”
妹妹的脸颊鼓起来,了
鼻
说:“好吧,那我
持一
。”妹妹一直都很听话,是个乖孩
。有时候她担心妹妹太乖了,有
笨,所以格外照顾妹妹。这个功能几乎成了定义“姚银朱”的一
分。
“不行。”但是妈妈一回绝,“你在学跆拳
,你兼顾不了两
。你的能力有限,只能一次
一件事。况且,你没有天赋的,学了也不会有结果。”
“唔,但你很擅长啊,你可能不喜钢琴,但是钢琴喜
你呢。”不像她,钢琴不喜
她,音乐也不喜
她。
另一方面,对绪的理
分析通常会起到反效果。她并不能从中获益,甚至也得不到什么,她知
自己的家庭如何运行,知
其中的权力结构,然后,就只是这样了。她
了小小的反抗,大学时期,到
鬼混,把自己变成母亲
中的“垃圾”,对她坦言“你就算把我清除掉我也无所畏惧”,最后还是在波折中回到“正轨”,让自己变得再度整洁。
因为毕竟是妈妈的。没有什么复杂的理由。妈妈毕竟也是
她的,以一种或许不正确的方式,以清扫掉她多余的
分,为她选择人生的形态的方式。她完全相信这
。她知
妈妈也不想要自己的人生,不是为了让孩
变得和自己一模一样――这通常是父亲会对孩
有的想法――而是为了让孩
变得和自己完全不一样,不要经历她经历的苦
,不要犯她犯过的错。大概两种都是错的,但她找不到第三种方法,所以算了,就这么着吧。毕竟现在,她拥有完
的生活,令大多数人都艳羡不已。